谢波华:浮碧楼见证了中朝人民60年的友谊
2010-09-26 08:48

  赴朝鲜访问前,我去北京医院看望正在住院的父亲。父亲说,60年前他曾赴朝访问,在平壤住在一个叫“浮碧楼”的地方,叫我去时打听一下是否还在。我对他还能记住60年前这样的细节很是诧异,于是父亲讲起60年前的赴朝经历。

  1950年8月15日,中国政府派出以郭沫若为团长、李立三为副团长的中国人民代表团前往平壤,参加朝鲜解放5周年庆典活动,并慰问正在进行抗美战争的朝鲜人民。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访问朝鲜的代表团。代表团由中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代表组成,成员有许广平、蔡廷锴、许德珩、高崇民、马烽等知名人士,还有解放军战斗英雄、“毛泽东号”机车司机、上海纱厂女工模范等共23人。父亲时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担任代表团副秘书长。

  代表团访朝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美国借朝鲜战争爆发将军舰开进台湾海峡,妄图阻挠中国统一大业。就朝鲜战局而言,人民军已攻克汉城并将战线推进至洛东江,与美军和南朝鲜军队成对峙状态。当时美军飞机常常飞过“三八线”,对朝鲜各地进行大肆轰炸。代表团临行前听取了有关部门对朝鲜半岛形势的介绍,并对防空安全等做了必要准备。

  8月11日,代表团从北京启程。首都各界在前门火车站举行了盛大欢送会。为了防止美军飞机空袭,代表团乘专列一路夜行晓宿,于14日清晨抵达平壤,被安排在当时最好的宾馆——浮碧楼下榻。15日晚,代表团出席了平壤市庆祝祖国解放5周年大会,郭沫若、李立三、许广平被选入大会主席团。李立三代表全团致辞并向金日成将军和朝鲜人民军分别赠送了两面锦旗。16日起,代表团分三路开始参观慰问活动。全团大部分成员由郭老率领,在平壤地区参观工厂、学校,与朝鲜各界人士座谈交流;李立三率一小组赴汉城前线慰问人民军官兵;代表团秘书长章乃器和我的父亲则带一小组前往东海岸的元山、金刚山地区,考察美军对城镇和平民的轰炸情况。8月22日晚,代表团顺利结束访问回国。

  父亲说,当年,朝鲜政府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为代表团的到访做了细致周到的安排。朝鲜军民英勇战斗和奋勇支前的事迹,感动了全团成员。代表团回国后不久,朝鲜战局发生重大变化。自9月15日起,美军和南朝鲜军队先后在仁川和元山、咸兴等地登陆并迅速攻占平壤,直逼中朝边境。10月19日,应朝鲜政府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数百万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朝鲜战场不怕牺牲、英勇作战,以劣势装备抗击侵略,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为了支援前线,中国大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成为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和钢铁决心,更成为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的最好见证。

  讲到这里,父亲凝神窗外良久。是啊,朝鲜战争已经过去60年了,当年参加抗美援朝的青年,如今都已步入耄耋之年。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牺牲战友的思念,对朝鲜人民的情怀,早已融入血液之中,并成为激励一生的宝贵财富。

  带着父辈的嘱托,我登上前往朝鲜的航班。甫抵平壤当晚,朝鲜同志便在我们下榻的牡丹峰宾馆设宴欢迎中国同志到来。席间,我向身边的中朝同志问起是否知道浮碧楼?一位曾在朝鲜留学和工作多年的同事说,朝鲜战争3年,平壤被炸成一片废墟,只有第一百货商店附近还保留一段残墙。浮碧楼是否还在不好说,但记得曾经看到过一块石碑上刻有浮碧楼字样,好像就在我们驻地一带。晚宴后我们在宾馆院内散步,看见不远处有一座亭台,行至那里,突然发现亭边有两块用朝文书写的石碑,有人弯腰查看后兴奋地说:“这儿就是浮碧楼啊!”石碑记载,浮碧楼始建于公元4世纪,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和家人曾多次到此。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第二天清早,我再次来到浮碧楼前,这是一座长方形的朝鲜楼亭式建筑,坐落在牡丹峰西侧,灰色瓦顶,朱红色立柱,亭内有一大石桌,可供人品茗休息,正中的横梁上赫然悬挂着一块用汉字书写的牌匾——浮碧楼,字体苍劲有力。从浮碧楼向外看去,清澈的大同江缓缓流过,东平壤秀美的景色一览无余。这不禁使我想起朝鲜古代诗人金黄元描写平壤的著名诗句:“长城一面溶溶水,大野东头点点山”。驻足浮碧楼,我仿佛看见60年前中国人民代表团在此与朝鲜同志举杯交谈,畅叙友谊的温馨场面。

  距浮碧楼3米开外,有一座花岗岩雕刻的八角实心塔,塔高约5米,上面的汉字已无法辨认,看来年代久远。古塔上弹痕累累,残破之处到处可见。由此推断,现在的浮碧楼连同院内的宾馆应当是战后重建的。浮碧楼,见证了中朝人民60年的友谊,也记载了战争的伤痛。

  60年风雨沧桑,朝鲜半岛和平统一的道路依然漫长。就在我们访朝前后,美韩两国开始在朝鲜半岛的东西海域举行一系列联合军演,再次凸显了半岛局势的敏感性,也使人们更加关切和担忧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中国与朝鲜是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中国人民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衷心希望朝鲜半岛不再兵戎相见,和平安宁直到永远。(谢波华)